分类 教育学/心理学 下的文章

看《儿童非暴力沟通心理学》的时候想起来自己小学一年级写作文的遭遇。
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,大致内容是自己尝试醋泡(熟)鸡蛋并品尝觉得味道还不错。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写明是熟鸡蛋,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没有写明的。
随后当晚得到老师红笔大字批示,说我胡编乱造,还写明:醋泡鸡蛋有毒!当时觉得颇为委屈,拿回来给妈妈看,我不记得她具体怎么评价了,总之我印象里她不是很在意这个事情。
现在想来,就算是生的也只是可能存在沙门细菌,但是说有毒倒也不至于。
当时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,教室里连班班通都没有。即便是老师,也不见得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一清二楚,老师这个身份最多意味着她对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相对了解罢了。
想起来这个事情,是因为看到这么一段:

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,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:苍蝇是从哪里来的?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中说:他有一次摘下一朵花,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,所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。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加赞赏,这个小朋友受到了鼓励,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,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。
  但是大部分“胡思乱想”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。即使在目前,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,因为很多中国的父母是不懂得这种“古怪”想法的宝贵之处的。而在西方国家,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。
  事实上,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,缺少幻想的人生是苍白的!
  然而孩子的想象力却常常遭到大人的嘲笑!
 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: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成人的误解中消失的!

不过这段内容里西方到底怎么看待我是不太敢信的,毕竟意林等文章的的回旋镖比比皆是,我也没去过西方国家,所有不予置评。
幻想是儿童的宝贵财富,这点倒是毋庸置疑。

我厌恶每天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,我憎恶自己的逃避。无数次从正路上滑到路边的沟壑里,又无数次的爬回去。
效率太低了,时间已经不多了,不能再这么耗下去。
我走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?
一份稳定的工作?逃避进入社会?是该好好的想一想了。
归根结底,学习是为了获得我想要的能力,能让我摆正自己位置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自卑不胆怯的能力。
我的自信源于我的能力,我希望自己在讲台上镇定自若的给孩子们或者我的同事,领导展示我的知识和能力。而不是被问道会什么的时候被迫沉默。
成为自己喜欢的人,和外界无关信息的对抗不能输。
过去的无法挽回,未来的尚可一搏。在失败之前我需要考虑的只有如何成功。

这学期开了幼儿亲子活动与家庭教育这门课。带我们的老师提到了内在小孩等概念。经过简单了解,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。故撰写本文以作记录。

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:
「內在小孩」探索自我療癒,3招與內在小孩和好、治療創傷

内在小孩是什么?

每个人内心深处,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,他就是内在小孩。 内在小孩代表我们天生、本能、最自由的样貌,是由我们经历过所有无论好坏的记忆和情感构成,也包含有我们的创伤,那些从小没被满足的爱、照顾、关注、接纳等需求。

童年的照顾者(主要照顾者或父母)无形中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、情绪反应、人际关係。内在小孩会吸收照顾者的所有言行,让我们感到一切的安全与不安全,包含负面想法和伤害,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各种影响,尤其在于人际关係影响深远。

不管在童年,还是成年后,当内在小孩得不到关爱与疗癒时,内在小孩就会受伤;他会让你的情绪容易失控;或在人际关係互动时感觉受挫,跟世界格格不入;在工作中不受重视,时常被欺负;在感情中受伤,没有建立亲密关係的能力;更在人生重要抉择时刻,认为自己“我不好”、“我不配”,进而可能导致你作出错误决定。